第372节(1/2)

等甜腻的东西,每每是吃几口就够了,故而只看着温野菜吃,并未相陪。

    不过这一晚,他最后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尝到了流沙奶黄馅儿的滋味。

    香软又绵长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十月中旬,济民医塾正式开学。

    第一批学子共二十一人,其中三名姐儿、两名哥儿。

    他们穿上统一的绀色学生袍,由喻商枝领着,于医塾正堂的孙思邈画像之前,口诵《大医精诚》文段,就此拜入杏林之门。

    对于喻商枝而言,他们并非自己一人之弟子。

    而是象征着在这个时代,一次关于国医传承的全新尝试。

    所有将在医塾授课的夫子,今日亦齐聚一堂。

    他们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名姓、师承,以及未来将在医塾教授哪一门科目。

    济民医塾的分科比照陶南吕曾经同喻商枝讲过的,太医院下属新医学堂的分科。

    大抵分为大方脉、小方脉、外科、眼科、口齿科。

    大方脉即后世所谓“内科”,小方脉则是儿科。

    新医学堂中,妇科是归在大方脉里的。

    喻商枝将其借鉴过来的同时,在此之上单独辟出一门产科,专研妇人与哥儿生产怀孕相关的疑难杂症,以期有朝一日,在大本时代有限的医疗手段下,能够有效解决生产死亡率高和新生儿存活率低的两大难题。

    开学第一日,各科夫子均需试讲一堂课。

    考虑到座下学生几乎全无基础,喻商枝特地提前安排夫子们莫要一上来就讲那些个难懂的医理。

    最好是多讲故事,以此引起这些半大孩子们的兴趣,免得他们一上来就产生畏难情绪。

    国医之道精深广博,只会越学越难,往往穷其一生都探索不尽。

    若是初时打不好基础,再往后怕是难免有人会打退堂鼓。

    喻商枝本还担心,这些请来做夫子的郎中,大都是因为家学渊源而从了医,怕是不知道该怎么轻松一些授课。

    好在最后的结果比预想中要好上太多。

    卢杜仲乃小方脉一科的夫子,直接从家里拎了个小女儿玩的布娃娃充当教具,跟下面的学生一通比划。

    郭乔和许广年纪偏大,担心自己精力不足,此前单单各领了一门眼科和口齿科。

    他们二人从医半生,见过的病患不知凡几,随意撷取几个例子,都足以令人听得目不转睛。

    负责外科的,乃是后来一名主动上门自荐的庞姓郎中。

    他家的医馆传承三代,本来就已治疗跌打损伤闻名,教授外科最是合适不过。

    此番他从家里带来好些个祖传的膏药等给学生们展示,还现场用木头示范如何给错位的骨头正骨。

    课室内一时“咔嚓”声不断,听得人暗暗牙酸。

    喻商枝作为医塾山长,同时亦是大方脉的讲师。

    一堂课下来,引经据典,娓娓道来,有如春风化雨,深入浅出,显然最是受学生们欢迎。

    只是此时这些年幼的学子们尚不知晓,看起来脾气最好的喻山长喻夫子,将来会是对待功课最严苛的那一个。

    ***

    自这日起,住在附近的人家,每日辰时初便可听见学塾中传来学子们朗朗的诵读声。

    这些孩子出身贫苦,得此改命的机会,一个个都是百倍的刻苦,生怕学无所成,无以回报。

    他们当中有些识字不多,初时医书看得半懂不懂,甚至不舍得用学塾发放的笔墨,得了空就在院子里的地面上用树枝学写字。

    有些从小没有正经念过书,定力不足,记忆力欠佳,而学医又有大量需要牢记的内容。

    于是他们便将需要记忆的抄写在纸上,揣在袖中,早晨背、晚上背、吃饭时背、乃至说梦话时都在背。

    有些手笨,总是掌握不好针灸的针法,遂日日拿着自己练习。

    甚或有扎了针忘了摘就跑来上课的,活似一个个小刺猬,令夫子们哭笑不得。

    就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,他们像那新生的马驹或是幼鹿,跌跌撞撞着成长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冬去春来,转眼间又到了杏花满枝的时节。

    此时距离济民医塾落成已过去三年,第一批学子业已学成出师。

    他们依照当初入学时的约定,践行诺言,背起药箱,离开县城,散去各处。

    有的回到原籍,为乡亲们问疾


    第372节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